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地动态 > 正文
 

【淮安】淮安研究院利用混合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龙凤胎”苏淮猪

发布人: 淮安研究院 发布日期: 2021-05-27 浏览次数:

近日,淮安研究院院长黄瑞华教授技术团队、江苏省畜牧总站、淮安市农业农村局和淮阴新淮种猪场联合利用混合体细胞克隆技术,进行不同品种与不同性别混合移植。前不久,3头大白受体母猪先后顺利分娩,共生下8头苏淮公猪和6头苏淮母猪,且每头受体母猪同时生下“龙凤胎”。

新技术成功应用使猪遗传资源及优秀猪个体的快速扩群成为现实

苏淮猪是以淮安市淮阴种猪场为基地,以南京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会同淮安市农委、江苏省畜牧总站等多家单位,历时12年联合攻关培育而成的畜禽遗传资源新品种,是淮安市迄今为止唯一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苏淮猪作为大约克夏猪和淮猪杂交选育而成的黑猪,既保留了原始地方猪种淮猪的耐粗饲、肉质优的特性,又吸纳了大约克夏猪生长快、瘦肉较多的优点,是节粮、瘦肉型猪优秀品种,抗逆性强,耐粗饲,体质强健。

选择苏淮猪作为克隆对象,是源于非洲猪瘟疫情袭来之后,保护猪遗传资源新品种的迫切性。

非洲猪瘟疫情之下,淮安研究院联合江苏省畜牧总站和淮安市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对淮阴新淮种猪场的苏淮猪采取了生物保护措施,并兼顾了培育猪种苏太猪的生物保种。“抢救性”地保存了苏淮猪、苏太猪等培育猪种DNA样品约1000份,保存苏淮猪体细胞35份、冷冻精液18份。

这些生物资源库保存效果如何,是否具备生物复制能力?黄瑞华院长表示,只有能够复制成功,这些遗传资源的保存才可能为我国培育猪种持续选育与扩繁保驾护航。

因此,黄瑞华组织技术团队通过体细胞克隆测试,将供体分化的体细胞(如耳组织或胎儿分离培养的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获得重构胚胎,然后通过胚胎移植生产出与供体细胞遗传背景一致的克隆后代。

2021年1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平华与研究院下属淮安新势畜牧服务公司技术总监侯黎明副教授精心策划,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首次将苏淮猪和江苏太湖流域的高产地方猪种二花脸猪两个性别的体细胞混合移植到5头大白受体母猪,期望一次性获得两个品种两个性别的克隆小猪。

2021年4月27—29日,14头苏淮仔猪顺利诞生,生长状况良好。

苏淮猪公、母猪个体混合克隆成功,证明收集的遗传素材具有活体可复制性;收集猪遗传资源的体细胞遗传材料进行体细胞克隆,是完善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推动生猪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同性别个体体细胞混合克隆成功,进一步提高了克隆效率,为优秀猪个体扩繁带来了新希望。

抢救性收集保存地方猪遗传资源生物样本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国家农业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021年1月13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2021年版)》,收录猪地方品种83个、培育品种25个、配套系14个。

江苏省畜牧总站副站长贡玉清研究员说:“这些培育品种和配套系多数基于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进行培育,一定程度上是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延伸。它们不仅保留了我们地方猪种适应性强、耐粗饲、繁殖力高、肉质好等优良特性,同时又兼备了引入品种在生长肥育性状和胴体瘦肉率方面的特点,大大丰富了我国猪遗传资源,为我国猪的育种创造了新的遗传素材”。

淮安研究院在黄瑞华院长带领下长期从事地方猪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目前研究院已建成生物资源保存与品种(系)创制中心。2018年8月国内报道非洲猪瘟疫情以来,为配合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做好地方猪遗传资源生物技术保护,研究院依托江苏省地方猪遗传资源遗传材料保存与检测项目、淮安市苏淮猪生物技术保种工程项目、淮安黑猪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江苏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南京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等支持,第一时间收集江苏及周边省份地方猪遗传资源体细胞、精液、DNA等生物遗传材料,采用超低温冷冻技术等保护手段,开展了地方猪遗传资源生物技术保护。

目前保存的遗传资源生物材料涉及二花脸猪、梅山猪、嘉兴黑猪等猪遗传资源8个,收集DNA样品3704份、体细胞样品168份、冷冻精液106份。同时为淮猪、沙乌头猪、玉江猪(玉山黑猪)及安庆六白猪进行了现场冷冻精液保存36份。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电话:025-84399106 E-mail:xncfzyjy@njau.edu.cn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  210095  苏ICP备1105573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