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3日,我校社会合作处“黔”心助农实践团前往麻江县古硐镇黄泥村,坝芒镇水域村、坝河村共同开展特色农产品营销及电商扶贫相关信息调研。
【前缘】南农大特色展销,助力消费扶贫
因为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蓝莓成为麻江县委、县政府产业扶贫的重点项目。六年来,麻江蓝莓已有6万多亩的种植面积,年产量超过6000吨。然而,蓝莓产量丰、销量低,今年6月以来,许多种植户眼看成熟的蓝莓挂满枝头,心中又喜又忧。
为了促进丰收季消费,“黔心助农”实践团队6月就曾举办 "黔货出山" 消费扶贫展销活动,6 月27 日,由全程冷链运输的贵州麻江蓝莓运抵南农大校园。同学们为 " 黔货 " 搭建线上线下双线推广平台:线上,团队成员积极转发购买蓝莓的链接,并且向自己的室友、好友积极推荐,并且团队成员马行聪通过“南农易农”APP且联系南农大 “主页墙”等媒体平台向全校师生推介麻江蓝莓,线上宣传材料浏览量上万余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首日线上订单量达上千斤;线下,于27 日、28 日,南京农业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外的临时摊位上,团队成员不惧炎热、不畏辛苦有序地开展蓝莓展销活动。

图1 实践团队与指导教师合影
两天内,南农师生比肩接踵,积极助力消费扶贫,共实现11.0214万元的销售额,带动蓝莓种植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间接性带动贫困30余户。

图2 展销会证明文件
【调研】走村串户,大学生收获第一手资料
从学校到农村,从沿海到山区,师生们跨越1600多公里,来到贵州,广袤的群山,茂盛的树林,湿热的气候,麻辣的饮食,这让初到麻江的队员们多少有些不适应。但团队队员顾不上休息,不惧酷暑,背起200多份调查问卷,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村串户,调查农户种植情况和对电商扶贫的看法。
实践团发现,因为多雨、栽培技术落后等原因,当地农户会遇到农田淹水、作物欠收的状况。纵使语言不通,队员们也努力倾听,发现问题,早在此次贵州行之前,团队成员就基于前期了解以及结合专业所学,针对当地准备好了相关农技知识“科普”行动方案, 一上午,同学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农技指导,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助力麻江县特色种植业发展。
调研期间,在村干部的积极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访谈汉族、苗族、布依族、畲族、彝族等多个民族,走访150余农户,收集224份有效问卷。

图3 实践团在入村调研
【服务】送“点子”上门,他们为农户解忧
实践团队前往麻江县电子商务服务运营中心参观麻江农产品电商化成果展示,实地考察电商产品在县城的分流与运输。参观中,队员们发现麻江蓝莓虽然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但是麻江蓝莓却具有甜度不高、果实有籽,果粒大小不一等缺点,且贵州山地运输成本高,鲜果保鲜较难,这些均成为麻江蓝莓产业发展的主要壁垒,为此,成员们和周曙东教授又为当地蓝莓种植户、经销商出谋划策。
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几位农学和资环专业的同学建议,在蓝莓成熟期和开花期,进行避雨栽培,并且施用全元生物有机肥,以提高蓝莓的品质和产量;团队邀请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周曙东教授为县、镇、村三级电商代表60余人开展培训,分析蓝莓营销策划和市场痛点,为当地蓝莓种植户、经销商出谋划策,为营销农产品提供新思路。

图4 电子商务培训会
【创新】构建双线共推,推进“黔货出山”
总结报告会上,团队指导教师社会合作处处长陈巍教授提出,要继续将我校专业优势和科技成果对接麻江农业产业;实践团队对调研结果显现的问题结合我校专家资源从生产种植、产品加工、营销方案以及物流运输四个方面给出了解决方案设计;麻江县副县长甘泽波对实践团队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指出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十分用心,实践报告中提供的方案也非常实用,相信在我校各单位各方面帮扶下,麻江农业产业定会有新突破。
通过前期调研和实地探访,团队成员深入农户,推广“南农易农”APP,线上发布病虫害防治手段、种植技术指导及市场行情分析,为农民提供农技解答;线下对接我校与麻江县供销合作联合社成立的麻江县“黔货出山”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联盟,为联盟成员出谋划策,提升其服务“三农”能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图5 甘县长评价实践团工作成果
麻江行结束后,团队成员并未松懈,开展后续总结工作:一是对接南京农业大学相关专家教授完善方案;二是拟与现代快报电商建立战略合作;三是整理完善调研数据,形成政策建议。
“黔”心助农,你我同行。团队成员通过特色农产品营销、电商扶贫相关信息考察调研详细了解麻江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以“南农易农”平台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中,队员们始终坚持社会实践活动必须与农村实际需要相结合的宗旨,深入乡村、踏实走访,为新时代“三农发展”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