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简报 > 部门简报 > 正文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简报(总第2期 2012年第2期 )

发布人: 发布日期: 2012-08-08 浏览次数: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

  

 

 

2012年第2      20126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工作领导小组


 

 

本期要目

●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 我校首批设立9项新农村发展人文社科研究重大专项

● 我校首批设立11个“新农村发展研究专项”项目

● 我校与中牧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我校与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 校领导出席南京市“农业科技促进年”启动仪式

● 我校应邀参加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揭牌仪式

● 玄武区领导来我校洽谈“钟山生命科学园”合作建设事宜

● 我校金坛专家工作站举行签约揭牌仪式

● 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举行签约仪式

●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到南农大海门山羊研发中心调研指导

● 《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科教兴农工作

● 我校赴连云港科协商谈“双百工程”事宜

● 我校召开2012年“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项目推进会

●“小麦精确栽培技术”现场考察活动在河南举行

●“兽用生物制品理论与技术培训班”在南农高科开班

● 农业部第六期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在南农开班

●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 王思明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等奖

● 我校绿源环境保护协会荣获首届江苏省“母亲河奖”

● 南农学子第七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佳绩

● 南农学子勇夺IFAMA案例竞赛冠军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

已有基础:南京农业大学长期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先、弘扬学术、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思路,把服务“三农”和新农村建设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科技大篷车”的足迹遍及江苏及周边地区80多个县(市)、800多个乡镇,行程40余万公里;“双百工程”实施以来,连云港市新建养殖基地32个、栽培基地38个、示范园区19个,引进新品种290余个、新技术500多项,培训人员3万余人;以专家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基地、技术转移分中心和共建产业研究院等形式,先后在江苏以及安徽、海南、四川等地建立了近20个服务社会的资源共享平台;学校每年有4000余人次的教师、1万余人次学生参与此项工作,近五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00亿元。

建设目标:在江苏的苏南、苏中和苏北建设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和江苏“两个率先”开展科技服务和成果推广,特别是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好校外第二课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稳定、紧密结合,构建我校服务社会和新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加强体制与机制建设,建设稳定的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立稳固的示范、培训及创新创业实践综合示范基地6个、特色示范基地20个和资源共享平台30个,使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学校白马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学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和职业农民培训的功能,构建农科教结合的新模式,成为服务农业区域经济的样板。

基本思路:利用我校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强化和完善学校科技推广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使其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与推广的窗口;地方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咨询和服务的平台。将地方产业结构与学校优势学科的结合度、地方的基础条件和提供的运转经费支持作为共建基地准入标准,给予基地挂牌;将服务基层一线的能力、业绩、影响度和意愿作为科技人员进入研究院的标准,给予特殊政策,分类考核管理。研究院主要负责新农村服务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开展新农村建设宏观战略研究与咨询服务、搭建校地、校所、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加强研究院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构建以大学为依托、农科教结合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主要建设内容: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开展试验与示范,构建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在苏南常州市和苏州市建立“精品农业”、在苏中扬州市和南通市建立“现代农业”、在苏北连云港市和宿迁市建立“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在南京溧水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学校白马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承载学校科技成果展示、对外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功能;所有基地都具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示范功能。同时在江苏地级市和上海、安徽等地建立校地、校企和校所资源共享和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特色示范基地和服务站点,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校首批设立9项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

4   6   上午,我校科研院组织召开“2012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立项会。副校长、科研院院长丁艳锋出席会议并讲话。中标项目负责人及人文社科处相关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  

丁艳锋阐述了我校设立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的意义和设想。他指出,随着我国整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针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突出与难点问题,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重要性更加突出。我校通过顶层设计,设置基础资料数据整理与利用、江苏三农相关发展报告类人文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旨在引导我校人文社科研究明确发展定位,更加注重实际、实例与实体研究,更加关注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更加重视科学研究资料和素材的积累,推动科研与社会及政府部门对接结合,促进学校团队培养和学科交叉融合。他指出,通过实证研究和探索,要获得生产实际的第一手资料,专家集体发声,扩大社会影响力;研究成果集中发布,要为江苏两个率先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丁艳锋还对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他要求对阶段性成果要不定期报送,数据资料要建库保存并建设共用平台,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年青教师与研究生等有生力量的作用。他希望,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要真正达到弘扬南农传统和优势、对接古典和现实、破解农业现代化难题、振兴南农人文社科的目的,要使人才、团队、成果、学科、学术都能得到同步成长。

本次立项是根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精神和《南京农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经公开征集选题、公开招标、组织专家公开答辩评审、管理部门审核、校领导批准等立项程序,共批准资助项目9项,其中A类研究项目(基础数据整理与利用)2项,分别是卜凯调研资料数据电子化与数据库建设明清方志农业物产数据库建设B类研究项目7项,均为发展报告类,分别是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报告江苏农村金融发展报告江苏乡村治理发展报告江苏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报告江苏休闲农业发展报告江苏农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江苏农村政治文明发展报告。总立项经费490万元,分3年实施,项目起止时间为20124月至20154月。

我校首批设立11个“新农村发展研究专项”项目

6   21   下午,我校科研院组织召开“新农村发展研究专项”项目启动会。科研院常务副院长刘凤权,副院长刘志民、陈巍,各立项项目负责人及人文社科处相关管理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刘志民主持。

陈巍首先介绍了项目设立的背景、重点与研究意义。他说,我校于今年4月份被教育部、科技部批准为首批成立的10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之一,我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重点是在苏南、苏中、苏北建设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示范基地和分布式资源共享平台,他希望项目研究尽量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建设相结合。刘凤权对项目立项过程、成果形式作了说明,并对项目研究提出了要求。他要求各项目负责人要联系实践,到基地去研究,研究的成果要为长三角的新农村建设提供宏观的政策制度和道路途径,同时要有典型案例分析。刘志民对项目管理等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要求各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所承担的研究任务与历史使命,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要求使用经费,产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012年起,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基金增设“新农村发展研究专项”项目,通过向全校广泛征集,共收到申报项目73项,遴选17个项目参加答辩,经专家会议评审、管理部门审核,确定批准资助项目11项,资助经费155万元。

 

校企合作

我校与中牧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3   15   上午,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张春新一行来我校就产学研合作事宜进行对接,我校校长周光宏、副校长戴建君会见了张春新一行。

周光宏对张春新一行来我校洽谈全面合作事宜表示欢迎。他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南京“科技九条”为我校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学校把2012年确定为“科技年”,将实施一系列措施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学研能力,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开拓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周光宏表示,中国牧工商集团是国内领先的农牧业大型央企,南京农业大学与中牧集团的全面合作,一定能大大提升双方的实力,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张春新介绍了中牧集团的发展状况,并对与我校的合作表示期待。他说,中牧集团的业务主要为兽药、疫苗生产,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得到科技的支撑。张春新认为,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途径。他表示,集团与南京农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将促进企业的资源、资金与高校的科技、人才充分结合,为双方带来共赢。

随后,周光宏和张春新代表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结束后,双方就落实产学研合作事宜和平台建设等具体合作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次来访的还有中牧集团副总经理薛廷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潘春刚、副总工程师、总办主任赵靖宸、中牧集团乾元浩公司南京生物药厂厂长谷成龙。我校校长办公室主任闫祥林、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巍、动医学院院长范红结、产学研合作处处长杨德吉等参加了会谈。

我校与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

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盱眙县经济开发区,是宜兴泽铭集团下属分公司,拥有丰富的优质凹土资源。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有关课题组从事凹土等非金属矿物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养殖和饲料中的应用研究多年,取得了一些成果,具有良好的研发基础,并提出了前瞻性产品的研发计划。为充分发挥企业的产业、资金优势与南京农业大学科技、人才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江苏神力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并决定成立“南京农业大学(神力特)生物凹土研究院”,积极开展创新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共同开发新型和高效的高附加值的凹土饲料产品,以提高凹土利用价值和企业经济效益,并促进养殖业高效、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现定于 2012年     4月     8,在南京农业大学行政楼A613会议室进行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建“南京农业大学(神力特)生物凹土研究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校地合作

校领导出席南京市“农业科技促进年”启动仪式

2012   315   下午,由南京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农委承办的2012年南京市“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启动仪式在市政府大礼堂举行。我校副校长陈利根应邀参加,并作为高校科研院所代表交流发言。

    陈利根代表南京农业大学,对南京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给予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的思路,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做了较大贡献。近期,学校正在认真贯彻南京“科技九条”,着手研究制定校市合作推进方案及跟进服务举措,并大力推动我校溧水白马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世界一流农业科技园区的宏伟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陈利根表示,学校将参照南京市“农业科技促进年”实施方案内容,认真对接省市“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同时结合教育部、科技部关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促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优先在南京推广和转化。他强调,学校作为南京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发起单位,将积极参与南京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组建工作,加强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加快推动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启动仪式上,陈利根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市农委、市科技局、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一同参与了“南京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立签字仪式。

    我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巍、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泉陪同参加会议。

我校应邀参加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揭牌仪式

2012   310   上午,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揭牌仪式暨第三届农业科技成果洽谈会在常熟举行。作为该园区的技术依托单位,我校副校长丁艳锋、科研院产学研处处长杨德吉、园艺学院副教授钱春桃等应邀参加洽谈会。

    会上,丁艳锋介绍了我校农业科技发展状况,以及我校与常熟校地长期合作的总体情况。他指出,南京农业大学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创新”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交流、增强服务社会能力,积极推进校地共建“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熟综试基地”进程;同时,我校将利用科技与人才优势,紧密结合常熟需求,深入开展协同创新,力争将常熟基地建设成为一个亮点,并在发展常熟现代农业及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求得互利共赢。丁艳锋代表南农大与常熟市签订了“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我校资环学院潘根兴教授代表南农大与江苏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优质稻米生态低碳高效循环产业链建设’农业成果项目合作协议”。我校还根据常熟市提供的技术需求,在展会上接受了参会企业的技术咨询。

玄武区领导来我校洽谈“钟山生命科学园”合作建设事宜

5   10   上午,玄武区政协主席邱小凡,区委常委、副区长苏郑一行来我校洽谈合作共建“钟山生命科学园”事宜。我校副校长丁艳锋出席洽谈会。

    会上,邱小凡介绍了“钟山生命科学园”的建设规划。他指出,“钟山生命科学园”位于孝陵卫街道,玄武区将依托区域科教和人才资源优势,把园区建设成为以“生物农业、生物医疗、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特色科技园区。他希望地处园区核心区域、生命科学实力雄厚的南京农业大学,能在园区规划、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成果孵化、创新创业等方面与政府合作,为园区建设提供支持。

    丁艳锋对邱小凡一行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 1235发展战略和产学研合作情况。他指出,2012年是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年”,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南京市“科技九条”政策,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协同创新的新举措,玄武区关于“钟山生命科学园”的规划设想与学校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园区的建设必将带来“政—校—企”的合作共赢。他表示,南京农业大学对“钟山生命科学园”的建设一定全力支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贡献力量。随后,双方对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并达成合作共识,形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我校科研院副院长陈巍,校区发展与基本建设处处长王勇明,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许泉,科研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杨德吉、副处长赵立艳参加了会议。

平台建设

 

 

我校金坛专家工作站举行签约揭牌仪式

2012   39   ,南京农业大学与江苏省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举行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副校长陈利根,金坛市副市长陈锁龙,金坛市副市长、江苏省科技镇长团金坛团团长丁泗出席对接会,科研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杨德吉、副处长李玉清,金坛市科技局、农林局、薛埠镇等地方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金坛市农林局副局长邓九胜介绍了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情况。杨德吉介绍了我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历程及模式,并代表南农大,与薛埠镇镇长于忠俊共同签署了《南农大与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的产学研合作协议》。陈利根与丁泗共同为“南京农业大学—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专家工作站”揭牌。陈利根表示,希望双方以此次校地产学研对接为契机,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推广模式,在水稻栽培、农药残留控制、连作障碍防治、设施蔬菜、中药材栽培等领域作成基地中的精品与亮点,以具体项目的形式开展紧密合作。对接会上,双方还共同商谈落实学校与园区的产学研合作的相关事宜,探讨了南农大新农村建设发展研究院金坛薛埠基地的建设方案。会后,陈利根一行还亲切慰问了在薛埠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的我校理学院副教授陶亚奇。

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举行签约仪式

2012   514   上午,我校与灌南县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灌南县县长左军、县委副书记夏苏明、副县长廖朝兵、我校副校长丁艳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巍、生命科学院院长沈振国、副院长赵明文等出席会议。签约仪式由科研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杨德吉主持。

会上,丁艳锋对双方深入合作表示欢迎。他指出,今年学校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学研能力,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大力共建合作平台。他强调,今年是我校“1235”计划的落实年,学校将对合作共建的产业研究院制定任务与目标,通过开展考核、评比、表彰等形式,促进研究院的良好有序发展,为学校及地方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实现双赢的目的。

左军向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支持灌南县发展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灌南县的基本情况,回顾了我校科技大篷车开入灌南,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做出的贡献,并充分肯定了我校挂职副县长赵明文的工作业绩。他介绍,灌南食用菌产业是灌南的特色产业,在赵明文的积极努力下,产业研究院将集研发、检测、深加工、物流配送技术等于一体,对拓展食用菌附加值和提升产业层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同时也表示,灌南县人民政府将不遗余力的支持产业研究院的发展。

随后,双方举行了签约仪式。丁艳锋与左军共同签署了南京农业大学(灌南)食用菌产业研究院协议书。根据协议,该研究院建设期为3年,建设期内灌南县政府至少提供4000㎡综合实验场所、投入初始运作资金200万元,研发方向主要为工厂化栽培菌种选育、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环境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食用菌功能性成分提取和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食用菌下脚料的资源化及再利用研究。

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到南农大海门山羊研发中心调研指导

2012   620   下午,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畜牧业司巡视员陈伟生、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沙玉圣等在海门专题调研畜牧业发展情况期间,在江苏省农委副主任王春喜、海门市委书记姜龙等领导的陪同下,专程到南京农业大学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参观指导。

研发中心主任王锋教授向高鸿宾一行详细汇报了研发中心的研发思路、研发内容和羊场规模、饲养管理等情况。高鸿宾听取情况介绍后,详细询问了研发中心的运行,以及海门山羊的饲养、选育和市场情况,还饶有兴致地手捧饲料为山羊喂食,高鸿宾一行对海门山羊研发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勉励研发中心要在农业科技化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为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南京农业大学海门山羊研发中心自落成以来,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和中国工程院刘守仁两位院士十分关心海门山羊的发展,多次莅临指导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工作。刘守仁院士还被聘请为研发中心高级顾问,并表示将与南京农业大学一起助推海门山羊产业发展。

科技推广

 

 

《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我校科教兴农工作

6   20   ,《农民日报》头版头条以《科技大篷车 支农结硕果——南农大把课堂办到田间地头》为题,报道我校科教兴农工作。全文如下:

本报讯(记者 沈建华 通讯员 万健 汤国辉) 王德玉和王金超是山东沂南县岸堤镇和莒南县崂坡镇的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日前,他们给南京农业大学设在苏南宜兴的农民培训中心杨兴明副教授打来电话,要求七八月份再带合作社社员前来培训。前年,他们曾经带领40多名社员专程前来参加培训,感觉受益匪浅。

记者了解到,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创新科教兴农培训模式,引领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这些年在农民心目中的声望日隆。其科技“大篷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通过这种模式培训专业合作社农民,也完善了科技下乡和涉农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新模式、新体制。

科技“大篷车”模式培训合作社农民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从选派干部、为专业合作社培养产业化人才到技术创新集成、实现成果转化等全方位服务县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东海模式;组建科技特派团,申报项目,产出成果,以建设科技型专业合作社为目的,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服务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灌云模式;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培训各类农民,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为乡镇村产业结构调整服务的洋马模式;科教兴村模式;农业园区模式;校企联盟模式等等……

科技“大篷车”模式推动科技型合作社建设,取得了多赢效果。既培训了农民,又实现了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近5年来,仅将培训活动与该校研制的“爸爱我”生物有机肥料等新品相结合一项,就促进农民增收累计300多亿元。同时,以专项技术培训合作社农民,也促进了产业化进程中关键问题的解决。“十一五”以来,该校促进了200多项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累计600多亿元。

从最初春、秋两季到常年开动科技“大篷车”,南农大摸索出了科技下乡的二十字经验:“摸准需求、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宣传总结、合作共建。”由原来的向农民单方向传播知识、赠送产品发展到后来的“点菜单”等互动式科技下乡,南农大的服务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作为灌云王圩牌西瓜技术依托单位,南农大通过近三年的努力,培养出了西瓜节擂台赛得主陈娟为代表的合作社科技示范户,每亩收入超万元,2010年效益达到30多万元,2011年又达到50多万元。陈娟说:“南农大让我们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有‘钱途’!

我校赴连云港科协商谈“双百工程”事宜

2012   314   ,我校科研院产学研处杨德吉处长带队赴连云港市科协,与科协相关领导就“双百工程”相关事宜进行了座谈。连云港市科协主席程晓红、副主席章峰出席了座谈会。今年是南京农业大学和连云港合作开展“双百工程”第三期的第三年,是第三期的总结年。会上,双方就第三期“双百工程”活动开展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有待挖掘的工作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今年的工作设想,并达成共识,在做好今年“双百工程”所定计划工作基础上,重点做好总结、宣传、推广工作,为明年继续签订第四期“双百工程”(三年)合作协议做好准备。

我校召开2012年“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项目推进会

4   24   ,我校召开2012年“挂县强农富民工程” 项目推进会,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江苏省农委科教处副处长费贵华出席会议,会议由科研院产学研处杨德吉处长主持,项目实施团队20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丁艳锋在会上讲话。首先他对费贵华到我校指导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实施表示感谢。丁艳锋指出服务社会是高校四大职能之一,学校十分重视,也愿意为教师服务社会创造条件,保证教师服务社会的生活、工作条件,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他要求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农村、农业、农民的新需求、新问题,并将这些需求、问题反馈到科学研究工作中,使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紧密联系、良性循环,解决实际问题。他还鼓励大家认真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费贵华在发言中首先对我校专家在省农委的各项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中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他结合实际情况,希望我校专家发挥团队作用,增加团队驻村指导工作时间;突出自身优势,应用具有南农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品种等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建议重点做好创建村级科技服务站工作。他建议大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料收集和宣传,做好项目实施的图片、文字等信息的收集宣传工作,最终争取将项目做好,取得好成绩。

    杨德吉介绍了今年我校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实施总体方案,他要求各位专家对该项目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鼓励大家推广集成技术,实实在在把项目做好,为学校争得荣誉。

此次会议推进了我校“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实施的进度,明确了项目实施的重点,深化了教师对项目实施工作的认识。

“小麦精确栽培技术”现场考察活动在河南举行

2012   522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小麦精确栽培技术”现场考察活动在河南省滑县举行。中心主任曹卫星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谭金芳教授,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郭天财教授,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科技学院、滑县等相关领导和专家。技术协作单位河南农大、安徽农大、山东省农科院、如皋市农委、徐州铜山区农业局等相关专家40余人参加考察活动。

    与会专家代表现场考察了小麦精确栽培技术在滑县的示范应用核心区和万亩高产示范区,听取了当地农技专家的现场汇报,并与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民进行了交流。示范区连片种植了小麦品种矮抗58和周麦22,在精确栽培技术的指导下长势喜人,与当地农户方案田块相比,产量结构更为合理,亩均增产70公斤左右,同时具有明显的节氮、省种、省药等优点。技术交流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南农大小麦精确栽培技术可为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小麦产前栽培方案设计和产中生长诊断调控提供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管理处方,近年来通过在滑县小麦生产中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已成为当地粮食大面积丰产稳产的主推技术,显著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最后,曹卫星代表小麦精确栽培技术项目组,对参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滑县开展的小麦精确栽培技术措施得力、工作扎实、带动性强、效果明显,滑县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正利用现代农业技术的创新应用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正以农业的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正通过作物精确栽培技术引领信息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人才培训

 

 

“兽用生物制品理论与技术培训班”在南农高科开班

3   10   上午,“兽用生物制品理论与技术培训班”在南农高科开班,包括高管在内的160余名南农高科员工,聆听了南农大动医院武枫林副教授作题为《动物解剖学》的首场讲座。

南农高科为提升公司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贯彻公司“学好理论知识、做好规范动作”的总体要求,于近日委托我校继续教育学院进行培训规划。继教学院根据南农高科的具体培训要求,结合南农大动物医学院教授和国内兽用生物制品知名企业的资深专家的建议,计划从3月中旬至5月中旬,举办“兽用生物制品理论与技术培训班”,重点对学员开展“兽用生物制品操作技能”和“兽用生物制品基础理论知识”的集中培训。此外,继教学院将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系统组织南农高科员工参加成人高考。

据悉,南农高科计划在未来5年内成为中国动物疫苗行业的排头兵。该公司在职工中树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的理念,不断增强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农业部第六期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在南农开班

4   17   ,农业部第六期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开班典礼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此次培训由南京农业大学承办。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副巡视员魏琦、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李彦亮、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周光宏、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唐庆宁、江苏省农委副主任徐惠中等出席开班典礼。典礼由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魏百刚主持。

周光宏在致辞中对各位学员的到来表示欢迎,向与会领导和专家长期以来对南京农业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我校基本情况。他指出,此次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12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提高农牧渔业大县局长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周光宏还对我校的承办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要认真落实农业部关于轮训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二要按照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对培训工作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培训计划和任务,保证培训效果;三要努力为学员创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满足学员的生活要求。周光宏最后预祝本期轮训圆满成功,并邀请各位学员在学习期间与我校相关部门建立联系,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打下基础。

魏琦在动员讲话中对培训目的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此次培训要把大家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中央工作部署和农业部中心工作上来;要在农业系统形成合力,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切实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抓好工作落实的能力。魏琦同时向全体学员提出三点希望:一要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在思想认识上有提高;二要深入思考,积极交流,认真梳理各地的经验做法,深入研究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三要严格要求,遵守纪律,完成学习任务。魏琦最后祝全体学员们在培训期间学习顺利,学有所获。

会上,牛盾为培训班作了主题报告。他深入分析了我国粮食和渔业生产的形势,总结了渔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当前渔业产业面临的问题。他同时阐述了渔业现代化老四化新四化的内涵,以及渔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关系等问题。 牛盾指出,要把我国从渔业大国变成渔业强国,必须坚持推进渔业经济制度创新,转变和完善渔业生产方式,坚持渔业依法行政。他要求学员们在工作中要注重调研,勤于学习,坚持反腐倡廉,注重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工作能力,推动我国渔业事业发展。

开班典礼前,牛盾还在周光宏的陪同下参观了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据悉,第六期农牧渔业大县局长轮训班学员共103名,由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渔业局长和农业部机关部分青年干部组成,培训将为期一周时间。

讲 座

 

 

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为我校师生作报告

6     9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常德盛同志应邀来校为师生作报告。 上午,校党委副书记花亚纯,副校长陈利根会见了常德盛一行并座谈交流。双方就共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达成了初步意向。下午,常德盛做客“Face to Face与优秀的人一起”活动,在图书馆报告厅为师生讲述了他40多年来带领蒋巷村人民,艰苦创业,强村富民的故事。陈利根出席报告会。

报告中,常德盛结合影像资料,回顾了40多年来他带领蒋巷人,怀着“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信念和 “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决心,依靠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将“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垛墙,茅草房,树皮草根拌青康”、血吸虫病横行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一个享有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等盛誉,被誉为“全国最有魅力乡村”的新蒋巷的历程。常德盛说,蒋巷村的发展得益于“两个好”:一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二是各级部门和社会对蒋巷村的大力支持好。他强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工作要超前,发展要超前,但享乐不能超前,一定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集体、有利于农民”的,“没有困难要上,有困难克服困难也要上”。在面对困难时,党组织要有决心,村民才有信心,才能看到光明和希望。他勉励师生,“农村大有可为”,要正确地看待生活的磨砺,“磨砺是好事,吃过苦以后就是一份难得的经验。”他告诉大学生,对于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他反复强调“时间最宝贵”,并用他与蒋巷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蒋巷精神与师生共勉。

陈利根向常德盛颁发“大学生创业导师”聘书并讲话。他说,常德盛朴实、真诚的语言,透视出了人生的价值,他言语中吐露的对农村深深的热爱、对党所赋予责任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浓厚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看到了常书记和蒋巷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陈利根号召师生,向常德盛书记学习,向蒋巷精神学习,将个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变为踏踏实实的实践和行动。

获 奖

 

 

王思明教授团队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一等奖

20126月,我校人文院王思明教授团队研究完成的科研项目“江苏农业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喜获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一等奖。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评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是省社科联推动全省社科界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奖励为服务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优秀社科研究成果。该工程实施以来,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较好地发挥了社科界服务江苏发展的思想库作用。

近年来,我校人文院农史学科紧密结合江苏特色,服务地方经济,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此次获奖将进一步推动人文院科研工作者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我校绿源环境保护协会荣获首届江苏省“母亲河奖”

6     21     上午,“环保毅行 绿色出行”——全省青少年环保社团体验活动在南京市玄武湖公园莲花广场举行。副省长许津荣出席活动并为首届江苏省“母亲河奖”获奖代表颁奖。我校绿源环境保护协会荣获首届江苏省“母亲河奖”优秀组织奖,并组织会员参与了“全省千名志愿者健步走活动”。

我校绿源环境保护协会成立于1999年,会员约500人。2006年以来,该协会先后获“全国十佳生态环保社团”称号、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项目资助三次、中华环保基金会特别资助一次等。由协会组建的“秦淮环保行”实践团于2008年被确立为江苏省大中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团队,并两次被评选为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协会十二年如一日开展社团品牌活动——“秦淮环保行”,利用主题环境日和节假日,徒步考察秦淮河,沿岸进行污染源调查、水质监测、问卷调查,累计撰写调研报告10余篇,发表学术论文3篇。协会每年通过展板宣传、报告会、自行车环城环保行、植树行动、环保创意比赛等各类形式深入农村、社区、街道、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实践活动,年累计逾3000人次参与社区美化服务,近500人次坚持在学校周边进行环保志愿服务。协会紧密结合校、院各项科技创新基金,组织社团成员积极申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课题。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项目得以实施顺利,并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节能减排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本届江苏省“母亲河奖”于20123月份启动,通过各地、各部门推荐和民间环保组织、个人自荐,经过申报、初评、公示、网络投票、复评等环节,最终由评委会评出10个优秀组织、10个先进个人。

南农学子第七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创佳绩

5     11       5     13     ,“仙林科学城•挑战杯江苏省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在南京落幕。此次大赛由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生联合会主办。我校推报参赛的五件作品全部进入终审决赛,并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此次参赛由校团委组织,得到了有关部门和各学院的大力支持。在参赛过程中,我校五支创业团队的学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创造潜力,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创新设计,克服参赛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反复讨论项目书的各个细节,演练秘密答辩每一个环节,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由我校植保学院刘向、洪越、韩亚静、于晓玥、王翔宇,经管学院沈春燕、冷宗阳等同学设计的《无菌界农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作品荣获大赛金奖(指导老师:周明国、侯毅平、严瑾);由经管学院张轩、喻选安,信息学院郑阳、李磊、蓝庆乐、汪润,公管学院马瑞衢,农学院龙瑶等同学设计的《江苏省金麦云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作品荣获大赛银奖(指导老师:余德贵、宋俊峰);由经管学院朱甜甜、余书恒、沈荣海,资环学院李晓明、李欢等同学设计的《思卓生物肥料科技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指导老师:张秋林)、由资环学院温洁、王强,经管学院杨多、底晓倩、王瑜、尚娟娟等同学设计的《经纬亿达有限责任公司商业计划书》(指导老师:姜小三)和由动科学院周诗雨、迟航,资环学院彭益全、宋阳,经管学院吴奇蒙、李璞君、吴慧兰、姚雪等同学设计《绿风科技有限公司商业计划书》(指导老师:郑青松)等三件作品荣获大赛铜奖。

据悉,自今年3月份该赛事启动以来,全省80多所院校推荐了涉及农林化工、生物医药、机械电子、经济管理等10多个学科门类的255件作品参加省级竞赛,涵盖了节能环保、物联智能、光伏能源等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兴产业领域。经过评审,共有来自全省52所院校的140件作品参加终审决赛。

南农学子勇夺IFAMA案例竞赛冠军!

国际食品与农业企业管理协会(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Association, 简称IFAMA)第22届年度论坛与研讨会6914日在上海召开,这也是该协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年会。按照惯例,IFAMA年度会议分三个部分:学生行业活动、学术研讨会和行业论坛。学生行业活动的重头戏是案例竞赛,由全球范围内大学生(包括研究生)组成代表队,向全球知名农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展示快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由企业高管评判打分。

今年参加竞赛的有来自全球各地知名大学的17个代表队,每个代表队由45名学生组成。竞赛组织者提供长达50页的英文资料,描述企业面临的问题;每个队必须在5个小时内分析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其背景、找出关键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PPT形式提交,然后登台演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并且接受质询。真正的企业高管对提交的PPT、演讲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打分,首先从17个代表队中选出4个队参加决赛,然后再排出决赛名次。竞赛过程全部使用英语。

南京农大经管学院第一次派队参加这样的竞赛。在报名参与的33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拔出10人组成两队,刘明轩、雨晨、姚倩茹、颜一炜和陆五一同学为第一队,胡越、杨怡、倪沁、范阳和雷梦琪同学为第二队,两队均由蔡忠州教授负责培训。经过两个月的艰苦训练,两队均在此次竞赛中表现优异。其中刘明轩、雨晨、姚倩茹、颜一炜和陆五一同学组成的队伍610闯入四强,12日决赛时再接再厉,战胜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普渡大学和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勇夺桂冠,在全球同行和食品、农产品加工行业面前为南农争得了巨大的荣誉!

 

 

 

 

 

 

 

 

 

标题新闻

 

 

● 南农大园艺学院西藏达孜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式揭牌

● 我校与新疆防沙治沙协调小组、新疆农大商谈共建“南农大(新疆)沙漠治理产业研究院”

● 我校与南京福斯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商谈共建循环农业园区

● 我校与连云港东米食品有限公司洽谈肉鸡深加工技术合作

● 我校拟与常州市武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共建南农大(武进)花卉产业研究院

● 东台市政府来我校洽谈绿色产品产业研究院合作建设事宜

● 我校与高邮市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洽谈

● 我校赴灌云县做“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前期筹备工作

● 我校专家赴连云港开展农技指导及村官培训活动

● 南农69人受聘第四批江苏省科技特派员

● 我校科技督导专家组考察南农张家港校地合作基地

● 校领导为新疆克州乡镇干部培训班作报告

● 新疆克州审计、财政干部培训班在我校开班

● 新疆克州基层干部“科学发展”主题培训班在南农开班

● 我校团干赴县级团委挂职工作受江苏省表彰

 

 

 

 

 

 

 

 

 

 

 

 

 

 

 

 

 

 

 

 

 

 

 

 

 

 

 

 

 

  辑:     卢凌霄 田素妍 金晓明                       稿:     杨德吉

  址: 南京市卫岗1号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编:210095

E-mailxncfz@njau.edu.cn                                  话:025-84396320

 

本期报送: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农业部和中国科协、中国农学会、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有关厅局和学校领导与相关部门                                                                   

 

本期印数: 250

    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版权所有  
           电话:025-84399106 E-mail:xncfzyjy@njau.edu.cn
           地址:中国南京卫岗1号  210095  苏ICP备11055736号-3